阿訇工作任重道远
伊真
几年前,看了一篇文章,名为《怎样留住青年阿訇?》,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毫不夸张地说,甚至达到了无法入眠的状态。写这篇文章的人并非是著名的学者或阿訇,也就是一个关心伊斯兰事业的普通穆斯林。他在文章中谈到,由于社会的发展,经济浪潮的冲击,许多阿訇老师为了生计纷纷下海,写下这个题目,心中不免有些凄凉,为无法留住一线的阿訇或老师而忧虑,而悲伤,这是推心置腹的对伊斯兰事业的忧患意识,不禁会问:这是怎么啦?是阿訇不够虔诚还是老师不够敬业,不够优秀,而被教亲扫地出门?诸多的疑问或许只有阿訇老师明白,实际上,教亲对待阿訇或老师,更多的时候,苛刻多于宽容,要求多于关心。
众所周知,曾几何时,阿訇是人们羡慕的对象,如今,却变成了人们可怜的对象。在中国,阿訇是伊斯兰的合法宣教者,也是公认的穆斯林大众的精神领袖。阿訇老师是什么人?他们是伊斯兰信仰与教义的担纲者,也是伊斯兰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阐发和传播真理的一个根本载体和主要媒介,是不同时代的穆斯林在实践信仰、履行功修,实现今后两世幸福的具体指导者和阐释者。穆圣(愿主福安之)说:“学者们是众先知的继承人,众先知并未留下金币和银币,他们留下的只有知识,谁拥有了知识,谁就获得了丰厚的福泽。”(艾布·达吴德圣训集)。有了经训的启迪,阿訇老师们在学到伊斯兰知识后才会义无反顾地选择主道事业,承担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事业,为了事业,甘愿清贫,甘愿孤独,甘愿承受无法亲自照顾父母而内心的痛苦与煎熬。许多伊斯兰的学者,宁可选择清贫的生活,也不愿放弃主道事业。
伊本·赫尔敦(1332—1406),著名历史学家,在54年工作生涯中,用不到4年的隐居,就完成了一部著作,从而达到了毕生事业的顶峰。伊本·赫尔敦20岁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在各地任职。在此期间,他经历了被奸人谗言中伤的痛苦,也面临过被密友嫉妒抛弃的无助和茫然,今日座上客,明日阶下囚,荣华富贵遍享,人间辛酸饱尝。长年的宦海沉浮,让伊本·赫尔敦更加向往平静的学术生活。1374年,他隐居于伊本·萨拉迈城堡,潜心从事研究活动。4年之后,其最重要的著作《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历史的殷鉴和原委》(简称《殷鉴书》)的绪论部分《历史绪论》完稿,从而被称为孤独的夜行者。
黄万钧阿訇(1917—2013),一个在理应隐遁保全的社会境况下的信仰耕耘,一生致力于办学,桃李满天下,孜孜不倦,他开创了以清真寺为依托,以改良为契机,不断吸收新内容的一种教育模式,其特点是以信仰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不脱离群众,学生与群众有一种自然亲切的关系,堪称当代中国伊斯兰改革教育第一人。与陈克礼阿訇有你著书,我办学的约定。
马恩信老师(1927—),人生道路比较坎坷,从1958年划为“漏网右派”,到1975年被诬陷,卷入沙甸事件,数十年蹉跎岁月,平反昭雪后,一方面凭借优势的中阿水平翻译作品,著书立说,一方面投身穆斯林教育,一生专注于办学和著述,花十年功夫翻译的《信仰与人生》,真正的体现了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这更是对伊斯兰事业的执着与追求。
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功利横行的时代,人们都在追求幸福,以为拥有物质财富,幸福就会实现,可是,当物质生活水平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人们不禁发现,所追求的幸福并没有如期而至,其实,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物质、精神和情感的组合,缺一不可,而阿訇老师所追求的就是真正的幸福,他们能毅然摒弃红尘,为主道而矢志不渝,物质上的境遇确实艰辛,可是,其精神是极其充实的、乐观的,其每个细胞都洋溢着对后世工作和后世归宿的渴求与希望,内心因为取主喜悦而满足,因记念真主而安静,这是一种常人无法企及的境界,真主说:“他们信道,他们的心境因记忆真主而安静,真的,一切心境因记忆真主而安静。”(13:28) 但是从现实角度讲,阿訇老师也是人,有七情六欲,更有喜怒哀乐,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需要吃喝拉撒,娶妻生子,赡养父母,供孩子读书,操办孩子的婚事等等,这一切都是阿訇老师必须面对的现实,也与阿訇老师的收入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旦生活中出现入不敷出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忧虑了,面对困境,是继续坚持自己钟爱的伊斯兰事业,还是弃文从商(有人认为弃文从商是堕落),思想开始博弈,开始斗争,开始没有了原来立志为主道事业奋斗一生的豪情壮志,更没有了憧憬后世美好生活的梦想,伤透脑筋思绪万千后回到了现实中,才发现自己实现梦想的路漫长而艰辛,是那么的不切实际,过于理想化,犹如一场梦,梦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没办法,生活是第一要务,最终的选择只会下海经商,去闯一闯,证明一下自己,并不需要别人的施舍和可怜。可是面对阿訇老师的艰辛,面对他们对事业坚持与执着,作为穆斯林一员的我们,是不是真正关心过阿訇和老师呢?往往教亲只会对阿訇老师挑剔,指指点点,怎能知道阿訇在行教门中如履薄冰。穆圣(愿主福安之)说:“人们将面临一个时代,坚持教门犹如手握火炭。”以个人为例,常常有关心教门的人对我说,知感主,你们年纪轻轻,就能为主道奋斗,今后两世都好,谢谢他们的好堵阿,印沙安拉,阿訇老师的工作将会是两世吉庆的工作。也有人说,你们在工作之余,可以做点别的事情,增加收入,减轻负担。主啊!怎么可以一心二用呢?真主说:“真主没有在任何人的胸膛里创造两个心。”(33:4)
一个教育大家说过,教育应该与社会保持距离,否则只会追逐社会,缺乏主流意识,教育的真正核心是引领和改良社会,并非追逐社会。作为阿訇老师,既然选择这份事业,就不后悔,就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哪怕再艰难,努力做一个有良知,更有骨气的阿訇。愿教亲们对阿訇老师多一分关心,多一分宽容。非常喜欢的一段圣训,穆圣(愿主福安之)说:“真主、天使、天地间的所有人,甚至洞中的蚂蚁,海洋中的鱼,都在为教人知识的老师祝福。”感赞真主,这是多么美好的祝福啊!为此而付出一生足矣!阿訇的工作可谓是任重而道远。阿訇老师的辛酸,或许你不知,他也不知,但真主至知,足矣!“至于渣滓则被水冲走,至于有益于人们的东西,则存留于大地上。”(13:17)